经方加减化裁技巧
经方加减化裁的艺术在于精准把握经典与临床的桥梁,仲景智慧的继承与创新。首先,我们需深入研读原著,尤怡等人的著作是入门良师,如《伤寒明理论》和《内经》的章节,它们揭示了经方的核心病机,如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,其用药时机与剂量的调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。
加减化裁:合病少阴加炮附子。血虚甚者加当归、鸡血藤。颈项僵痛加葛根。疼痛甚者加川穹。《医宗金鉴》认为桂枝与人参结合,能使气血充足,百骸理顺。人参与桂枝结合,能通行内外而益卫阳,表虚身痛可愈。尤在泾指出,人参味甘温,能固养气,实能生血。血气虚衰,非此不能发挥作用。
用竹叶石膏汤加减。处方①:生石膏15g(先煎),淡竹叶10g,生栀子12g,麦冬15g,太子参15g,知母10g,白茅根12g,连翘12g,莲子心10g,金银花12g,生薏苡仁30g,黄芩10g,法半夏6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每日2服。处方②:白鲜皮15g,大黄15g,紫苏子15g。水煎,外用漱口。
煎服事宜:将上述七味药材,以水一斗煮沸,取六升汤液,去滓后加入粳米,待米熟后,汤成去米。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方剂功效:清热和胃,益气生津。方证原文: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痛甚时,使用细辛或乌头;头痛在巅顶时,使用藁本、蔓荆;如果吐涎,则勿忘加入吴萸。抽掣疼痛时,多为风痰,可使用白附、僵蚕、蝎子研磨。成方应用不可能做到丝丝入扣,灵活化裁在于平时的积累,精确审证,熟悉药性,是最要紧的功夫。药味的取舍应随证施用,加减化裁需有巧思。
随证候的出入变化,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。因而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。 里证类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,《伤寒论》所说的阳明病,实即里阳证,所说的太阴病,实即里阴证。由于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,方药各殊,故应分别讨论。 (1)里阳证类:《伤寒论》第180条:“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
黄芪四逆汤是治疗斑块状牛皮癣
1、《伤寒论》有人参四逆汤用于回阳救逆,这里的黄芪四逆汤用于破寒除湿,皆理太阴。人参内收,黄芪外散,四逆所化,各取所需。我临床上常配合自我艾灸,用于斑块状牛皮癣,多有奇效。
2、黄芪赤风汤(生黄芪60g,赤芍15g,防风15g,地龙10g,鸡血藤30g,党参30g,郁金9g,川芎15g)每日1剂,配合活络胶囊(僵蚕、全蝎、蜈蚣按2:1:1生用研末装胶囊,每粒0.4g)3~5粒/次,每日2次,及西药卡马西平0.1g,每日3次。治疗癫痫60例,痊愈14例,显效25例,好转11例,总有效率833%。
3、疗效:用此药治疗虚寒型脉管炎30例,同时配服中药煎剂(桂枝、熟地、怀牛膝、鸡血藤、党参、黄芪、干姜、细辛、赤芍),临床治愈23例,好转6例,无效1例,总有效率为96%。经随访,一年内复发2例。
4、养生功效:血府逐淤汤是治疗血淤症的基础方。气虚血淤者,可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。寒凝血淤者,可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络。淤热互结者,可用核桃承气汤以活血化淤、通下淤热。淤在膈下,可用膈下逐淤汤。淤在头面者,可用通窍活血汤。少腹血淤者,可用少腹逐淤汤。淤血身痛者,可用身痛逐淤汤。
10月10日少阴篇方剂总结
1、传少阴,脉沉细而数,手足时厥时热,咽中痛,小便难,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。主治:扁桃腺发炎,心烦失眠 2)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(炮去皮,破八片) 细辛二两 少阴病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
2、真武汤与五苓散: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,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,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,心悸,气短,身体困重,四肢沉重疼痛,膝盖以下清冷等;而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,主症是口渴、小便不利、心烦等。
肌无力样综合征简介
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由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。以下是关于肌无力综合征的详细解释:病因:主要由恶性肿瘤引发,尤其是燕麦细胞型支气管肺癌。临床表现:患者比例:男性患者居多。伴随病症:约2/3的患者伴发癌肿,也可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主要由恶性肿瘤所引起。临床表现为男性患者居多,约2/3患者伴发癌肿,尤其是燕麦细胞型支气管肺癌,也可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,以下肢近端肌无力为主,活动后即疲劳,但短暂用力收缩后肌力反而增强,持续收缩后又呈疲劳状态。
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影响运动神经末梢的后天性疾病,其特征是释放乙酰胆碱数量减少。该病常见于50至70岁的男性,主要表现为上肢无力,而下肢、眼肌或延髓则较少受累或不受累,深部腱反射可能减弱或正常。肌无力综合征常与肿瘤相关,尤其是小细胞肺癌,且肌无力症状往往先于肿瘤症状出现。
方鸣谦临床经验
1、在皮肤科领域,特别是对白疕(西医称牛皮癣)的治疗,方鸣谦凭借丰富的经验,主张根据病程和病情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对于病程较短且症状轻的患者,只需外治即可,如使用天麻膏和天红膏;而对于病程长、病情重者,他主张内外兼治,内服以散风活血、清热解毒为主,如当归拈痛汤或消散类汤剂。
2、在医学道路上,方鸣谦秉承家学,深入研习中医,尤其是《薛立斋医案全集》和《医学汇海》等经典著作,这些临床指南对他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。他20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医师资格,随后的十多年间,一直陪伴在其父身边,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。1984年父亲离世后,他开始独立行医。
3、方鸣谦,这位来自山东省掖县的医者,于1920年诞生,他的医学生涯始于幼年时的家庭熏陶。2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行医资格,开始了独立行医的道路。1948年,他开始了他的临床实践,凭借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赢得了患者的信赖。新中国成立后,方鸣谦并未止步,而是选择进一步提升自我。
4、对于不明原因的低热,方鸣谦认为多数是虚损体质,他主张采用甘温缓补的方剂,既能退热又能补虚。他提出的滋阴之法,即滋水配火,也是退热的重要策略。在处方用药时,他常将补中益气汤与六味地黄汤相结合,以实现有效的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