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药方是: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,这一共有几种药才帮我区分一下。_百度...
1、一共是三种:麻黄 附子 细辛 但其中细辛不宜过量,一般的【用法用量】 煎服,1~3g;散剂每次服0.5~1g。
2、【异名】附子细辛汤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四)。【分类】 解表剂-扶正解表【组成】 麻黄(去节)6克(二两);细辛6克(二两); 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15克(一枚)。(根据唐宋度量衡:1两=45克=10钱。
3、首先纠正一下,古方的1两是现在的30克、附子一枚大约为20g。这东西要看症状的,辨证论治嘛。楼上说的“细辛不过钱”那得看对不对证,李老用附子还能用300g呢。剂量这东西,得辨证之后再定夺。你能把症状说出来?要是没什么事吃着玩就按楼上的剂量吧。
4、麻黄细辛附子汤,源自《伤寒论》第301条,其别名又称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四中的附子细辛汤。此方剂属于解表剂类别中的扶正解表方。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(去节),每剂需6克(二两);细辛同样6克(二两);附子(炮制后,去皮,切八片),则需15克(一枚)。
5、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二两、炮附子一枚、细辛二两组成。适合热微病症患者,改用甘草替换细辛以轻微发汗。此方需将水一斗煮麻黄,煮至减二升,去沫,再加入其他药材,煮至取汁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感冒误治容易诱发和加重银屑病
如对急性点滴状银屑病忽视感染病灶的检查、不仔细询问非典型银屑病的病史及血清学检查不全面等,遗漏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重要因素,使银屑病的病情不能及时得以控制。
广汗法体系经常在谈“发热为百病之源,误治为万病之本”,该患者银屑病发病就与感冒误治有关。患者平素汗出较多,肌腠本就疏松,虽有表证但“大汗之”属于明显误治,而关节游走性疼痛,一是邪气未得正常祛除,二是汗后复感风寒之邪引起的。
点滴状银屑病常突然发生于春秋季节,尤以感冒咽痛之后、半个月之内易发,可随咽痛好转而自愈,终身不犯,也可因滥治或体质虚弱而扩大蔓延成地图状银屑病,迁延不愈。
而在笔者治疗银屑病的实践中更多见到的是误用寒凉药物(包括化学药物中的消炎药)导致的药邪。这与目前多数医者遵从前辈观点,认为此病属“血热”、“炎症”有关。殊不知时过境迁,自然环境、医疗常规、生活习惯等的变化均可带来疾病证候谱的改变。
中医的牛皮癣治疗多采用搜风止痒的治法,预后尚好;银屑病根据舌脉辨证分型,多采用清热凉血及养血润燥的治法,痊愈后易于复发。 一说起“牛皮癣”,有人认为是银屑病,有人考虑是神经性皮炎。因此,牛皮癣与银屑病不能划等号。如果患者被诊断为牛皮癣,应再详细询问确切病名,以免误治。
当体内气血不流通,也就比较容易上火。主要是因为感冒久治不愈所造成。中医把感冒视为人体正气(抵抗力)不足,无法适应气候的转变,而感受其邪气(六邪:风、寒、暑、溼、燥、火)所致。这些外来的邪气,久治不愈或经人误治后,无法排出体外就会变成毒素。
麻黄,细辛,白芍,桂枝,附子,能抑制癌细胞吗
1、没有想到吧,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也是让人很惊讶,中医果然博大精深,希望我们可以继续把我们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,继承下去。
2、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,此方有助阳解表、温中散寒、暖肝养血的功效,但几味有味毒性,需要找中医辩证后方可服用。
3、麻黄附子细辛汤,专门针对少阴病始得之,反发热脉沉,二三日无里证者,旨在温经解表,恢复阴阳平衡。
4、如治疗对于阳虚的感冒患者,可以配伍黄芪、桂枝、羌活、防风等药物,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配伍辛夷、苍耳子、连翘、白芷等药物。虽然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常用方剂,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。但需注意的是,中药不是绝对无害,使用中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,不宜自行滥用,以免危害身体健康。
5、麻黄有发表作用,但久煮无效。附子具有毒性,久煮可去毒,但过久则效减。附子的功效,就在于其毒性。麻黄附子细辛汤并非单纯的发表药物,麻黄并非久煮才能止轻浮。麻黄与附子结合可使发汗停止,附子与细辛则专门主少阴。此方不仅考虑了药物的性质,更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6、麻黄的作用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;细辛的作用:祛风散寒,通窍,止痛,温肺化饮;白术的作用:补气健脾,燥湿利水,止汗,安胎;附子的作用:回阳救逆,助阳补火,散寒止痛;白附的作用:祛风痰,燥湿痰,止痉,止痛,解毒散结;这些都是可以合用在一起,起到的作用是祛风舒筋通络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方
一共是三种:麻黄 附子 细辛 但其中细辛不宜过量,一般的【用法用量】 煎服,1~3g;散剂每次服0.5~1g。
【异名】附子细辛汤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四)。【分类】 解表剂-扶正解表【组成】 麻黄(去节)6克(二两);细辛6克(二两); 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15克(一枚)。(根据唐宋度量衡:1两=45克=10钱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,源自《伤寒论》第301条,其别名又称为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四中的附子细辛汤。此方剂属于解表剂类别中的扶正解表方。方剂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(去节),每剂需6克(二两);细辛同样6克(二两);附子(炮制后,去皮,切八片),则需15克(一枚)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血压突然升高怎么回事
麻黄细辛附子汤方解,针对的是体质阳虚且又受到风寒侵袭的情况。阳虚者本不应发热,但患者出现发热并伴恶寒剧烈,即使衣物厚重,寒气仍无法解除,这是外邪与体内阳气相争的结果。表证通常表现为脉浮,但患者脉象反而沉微,且表现出神疲乏力,这是阳气衰弱的信号。
你的症状首先是中焦受寒,脾阴过盛,胃阳不旺,所以有食欲不振,吐白痰,大便溏薄,腹冷易泄,四肢、小腹怕冷。其次,中焦是阴阳交通的枢机,中焦寒气重,闭住了上、下焦交通的气机,出现心肾不交,肾水不能上交于心,心火不能下交于肾,因而心悸心慌,很难入睡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均治阳虚外感风寒证。但前方证病重势急,外寒与里寒均较重,故以麻、附配细辛,助阳发汗,使表里之邪速解;后方证病轻势缓,故用麻、附配甘草,助阳益气而微发汗,使表里之邪缓解。此正是“病有轻重,治有缓急”之义。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。
如确有肾阴虚,不能和麻黄细辛附子汤。这个汤药,很辛热。助火。阴虚的不能服用。过敏性鼻炎,最好做一个过敏源的测试,找到对什么东西过敏,就尽可能的避免。同时增强体质锻炼,来增强自身免疫调节力。治疗可以对症治疗,不能盲目服药。
一是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心脏病,如房室传导阻滞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。此类疾病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,病人除了心跳过慢,往往还伴有乏力、怕冷、疲倦感、思睡、没有精神等症状。脉搏也很沉弱无力,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。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率的作用。
方论指出,麻黄的作用在于发汗以解表,而附子则温经并增强阳气。细辛则在其中起到通透表里,辅助麻黄发挥发汗作用,并协同附子驱散体内的阴寒。因此,此方适用于那些体质阳虚,又遭受风寒侵袭的患者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
1、因此麻黄附子细辛汤,主要的治疗阳气不足、风寒外感。有些患者素体阳虚、怕冷、倦怠嗜卧,这时候就需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振奋阳气,助发汗,迫寒邪外出;中医讲辨证,因此有些不同的疾病,只要出现这种素体阳虚伴有风寒都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。比如哮喘。
2、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皆针对阳虚外感风寒的症状,但针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急缓有所不同。
3、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二两、炮附子一枚、细辛二两组成。适合热微病症患者,改用甘草替换细辛以轻微发汗。此方需将水一斗煮麻黄,煮至减二升,去沫,再加入其他药材,煮至取汁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4、【答案】:B 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,如大黄附子汤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,重在制约大黄寒性,以温下寒积,意在温阳通便,一药之异,即变助阳解表为温下之法;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,意在助阳解表。
5、月6日起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。处方:麻黄、熟附子(先煎)、细辛、干姜、炙甘草各15g。每天1剂,水煎,分2次服。服至第2剂患者自觉听力开始逐渐恢复。守原方服至3月20日,患者左耳听力基本恢复正常,但耳鸣无明显改善出院。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患者钟某,女,77岁。门诊号:20369610。
6、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01条: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少阴阳虚,理当恶寒身凉,今外感寒邪,正邪相争则反见发热。后世多用治阳虚外感发热,视其为温经发汗之方。方中麻黄发汗解太阳之表,附子温扶少阴之阳,细辛既解表寒,又能散少阴寒邪,与麻黄、附子配伍可兼治表里。